公元1626年,后金的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在进攻辽西走廊重要据点宁远的战役中遭遇明军猛烈炮火,身中数弹,随后因伤势引发并发症不幸去世。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成为后金的新统治者。皇太极即位后,迅速展开大规模对外扩张战争,先后发动了三次对漠南蒙古领袖林丹汗的征讨,以及两次对朝鲜的军事行动,成功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并使朝鲜半岛归附于后金势力,从而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明朝的明显优势。到了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将国号从“后金”改为“清”,并将族名“女真”改称“满洲”,清朝(满清)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也昭示着皇太极野心勃勃,准备取代大明帝国,建立新的统治格局。
明清之间的战争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加激烈的新阶段,无论是战事规模还是战争烈度,都远远超过努尔哈赤时代的冲突。面对新形势,皇太极不得不对军事和政治制度进行深刻改革。随着战争的持续扩大,原本由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军力已经无法满足战略需求。于是,皇太极放弃了努尔哈赤时期防范汉人的政策,效仿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组织模式,在辽东地区开始大量招募汉族士兵,并从投降的明军中挑选精壮兵员组建汉军八旗。到了1642年,汉军八旗正式成立,初期兵力约3.3万人。
最初,汉军八旗被视作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辅助力量,地位相对较低。但辽东战场清军屡次在明军火炮面前遭受重创后,皇太极迅速调整战略,接纳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带着火炮技术投降的明军将领,吸收他们进入汉军八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清军自己的重炮部队,称为“乌镇超哈”。这支部队成为清军攻城战中的秘密武器。自此,满洲八旗以阵地战为主,蒙古八旗专注于机动战,汉军八旗则主要承担攻坚任务,三者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奠定了大清帝国日后攻入中原的坚实军事基础。
展开剩余60%到了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随着部队向内地深入,兵力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清廷随即大幅扩充汉军八旗的规模,其兵力一度突破10万人,超过了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后来在西南山区与南明抵抗军陷入长期对峙时,由于满洲和蒙古八旗士兵主要来自东北和蒙古草原,对复杂的山地作战不擅长,汉军八旗便成为剿灭南明军的主力力量。再加上入关后清廷大量招降,许多原明军降卒被编入汉军八旗(还有部分组建绿营兵),使汉军八旗战斗力不断增强。由此诞生了不少汉军八旗的世家大族,如李永芳、范文程、佟养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蔡士英、王世选等,他们在清朝征服中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绩显赫。
此外,汉军八旗还成为清廷极为重要的统战工具。大量汉族精英被吸纳进汉军八旗,使之成为满清的“皇协军”。其中不乏洪承畴、范文程等历史上著名的“汉奸”元老,还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后裔、抗清名将李定国的子孙、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甚至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儿子陈梦球等。加入汉军八旗后,这些人实质上进入了满清的统治体系,昔日大清的敌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协军”,由此可见汉军八旗制度的独到之处和灵活性。
汉军八旗还涌现了不少名将。雍正年间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的主将年羹尧便出自汉军八旗。整个清代,汉军八旗的官兵和广大清军将士一样,为大清帝国的疆域扩展立下了赫赫战功。进入太平天国战争后,清朝军队主流逐渐从八旗军和绿营兵转向湘军和淮军,汉军八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摄政王载沣试图从满、汉、蒙三旗中挑选精壮士兵组成皇室禁卫军,却发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汉军旗兵,只得在直隶一带汉人子弟中招募补充,这也充分反映了汉军八旗已名存实亡的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牛策略-炒股杠杆app-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在线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